科艺之声第14期说话的分寸,人生的尺
科艺之声
PLATFORMFORLISTENINGEXPRESSING
第期
说话的分寸,人生的尺寸
——今天也不能太过火喔~
一年一度的愚人节又到了,是不是准备好好地开开别人的玩笑、捉弄一下别人呢?虽说今天是一个可以肆无忌惮开玩笑、整蛊人的日子,但是还是要把握分寸,注意尺度喔。今天我们不妨就一起来聊聊“说话的分寸”这个话题。
前几天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爆出的最大意外——威尔·史密斯冲上台把主持人打了,之所以发生也在于说话尺寸的拿捏。史密斯的太太贾达,患有俗称“鬼剃头”的免疫系统疾病,所以就干脆把头发剃光了,出席奥斯卡也没有戴假发。这一方面显示出了一个女明星的勇气,同时也有意鼓励患有同样疾病的人。
奥斯卡主持人ChrisRock在台上调侃:“贾达,我爱你,我等不及想看你演的《魔鬼女大兵》了。”(《魔鬼女大兵》是黛米·摩尔20几年前的旧作,主角是一个剃光头的海豹突击队女兵)电影里的女兵剃光头是训练的需要,而贾达剃光头是生病的不得已,说者自以为得意,却无法理解当事人的烦恼。主持人还生怕观众听不懂似的,补充一句:“我这段子不错吧!”反应过味来的史密斯跺着步子上台,一记右勾拳打的主持人也懵圈了。当然,史密斯的做法众说纷纭,我们尚且不去评论。我想分享的一句话是:如果你开玩笑的对象觉得自己被冒犯了,那你所谓的玩笑就不是玩笑,而是恶意。作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用一辈子学会闭嘴。做人的尺寸,其实就是人与人相处时候,说话做事有分寸,以下三点我们来一起学习——不追问、不妄议、不说破。不追问,是种善良
人是种很固执的动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墙,决不回头。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个清楚,问个明白。
情景喜剧《宋飞正传》里,有个人物叫乔治。有一次,乔治去参加了一个社区养老院的志愿者活动。他所帮助的老人已经86岁,伴侣去世,自己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养老院,但每天却过得异常快乐。乔治在目睹这个事实后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一个人都这样了,怎么还能这么快乐呢。
于是,他不停追问老人:你害怕吗?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吧?你离死亡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最后老人忍无可忍,非常愤怒地说了个字:滚!
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很明显。因为乔治层层逼问的过程,就是在一刀一刀划开老人不想被人看到的伤口。
真正有道德的人并不会这样做。就像董卿曾经在《朗读者》里面对突然崩溃大哭的明星徐静蕾,并没有为了节目效果,进一步去追问她崩溃的原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一些相对沉重的往事,不愿意他人得知,更不愿意被人刨根问底。只顾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揭别人的伤疤,是对他人的残忍。
很多时候,不追问,就是一种为人有分寸的高贵善良。
不妄议,是种修养
《庄子》中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说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不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对方,更别提随意评价议论别人了。
泰国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极其凶悍的妇人到菜市场去收租,她一进菜市场就大声呵斥一个小贩,要他及时交租;然后走到一个卖肉的小摊前面,一把夺过肉铺的称,狠狠地摔在地上;接着又指挥人把一个女摊主的货全都收走了。这个仗势欺人的画面被在场的市民录下来发到了网上。
不到三天时间,点击量过万。视频激起了民愤,网民们都在指责这个老板娘黑心,并且还呼吁不要去这个菜市场买菜了。然而没多久,菜市场的其他商贩就主动站出来帮老板娘澄清了。原来,被老板娘呵斥要及时交租的小贩已经拖欠了好几个月的租金;肉铺被摔称是因为他们长期缺斤少两,老板娘是在严厉警告他们;让人把女摊主的货收走,也是因为看她生活不易,自己掏钱把她的货买下了,让她能够继续经营这个他们一家赖以生活的小摊。
周围围观的群众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并不了解全部的真相,就人云亦云地妄加揣测和评论,让老板娘遭受了不白之冤。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仅仅看到整个真相的一角,就妄下结论,攻击评判别人,让别人深受语言暴力的伤害。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说:“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对于别人的事,不了解,就不要随便议论,更不要妄自下结论,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就像《欢乐颂》里安迪说的那句台词一样: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没有扔石头的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选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随意评判别人的生活。
不说破,是种智慧
与人交往中,说话留余地,看破不说破,并非圆滑世故,而是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世智慧。
思想家章炳麟曾经遇到了经济上的麻烦,迫不得已拉下脸面请朋友帮忙。于是,这位朋友一个人亲自跑到苏州,在一番无关痛痒的寒暄后,将一张钱票折好,偷偷压到茶碗底下,保全了章炳麟的面子。既对朋友施以援手,又设身处地为朋友保全了面子,让对方没有接受施舍的窘迫感,也更好地巩固了这段友情。
看透,是智慧;不说透,是心胸。
看破不说破的背后,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是人生阅历和涵养的体现,更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处世智慧。
作家贾平凹也写过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朋友有口吃,说话慢,有天在路上遇到有人问路,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说,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言为心声,会说话的人不仅仅是因为情商高,更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在说与不说之间透露出来的品行教养,体贴细心,可见一斑。
人人都有一张嘴,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说得多,不代表说得对;很多时候,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的沉默。
说话很难,拿捏该说什么话还是不说话,更难。
人生在世,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善良、理性开口、适时沉默,把握做人的尺寸。
朋友们共勉!
二零二二年四月一日星期五
文字来源:洞见,三立书会,网络
青春不沉默
END发声正此时《科艺之声》期待听到每位科艺人的声音。投稿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