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刺武昌鱼无核荔枝无臭榴莲科技更好吃
你是否想过,有朝一日,吃鱼可以不挑刺?吃虾可以不剔虾线甚至虾头也能吃?
这就好比,小时候盼着“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现在,葡萄品种的日益丰富,不仅可以不吐葡萄皮,无籽葡萄的培育更实现了不吐籽的自由。
过去三四十年,农业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满足了我们的美食追求,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农业科技的发展将与更多关于吃的想象双向奔赴。
科技更好吃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逐渐从“吃得饱”演进至“吃得好”。
9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团队透露了关于无刺鱼的最新研究进展:今年以来,他们利用已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少刺鱼,经过雌雄交配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团头鲂)苗种(F1代),明年将进一步开展无刺鱼遗传稳定繁育工作。按照正常程序,新种质性状稳定后,再取得国家的相关认证,就可以大规模推广。
无刺鱼要剔除的鱼刺,不是指作为脊椎的那条大鱼刺。吃鱼时容易卡喉咙的是鱼肌间刺,即鱼椎骨两侧肌间隔中的硬骨小刺,它们不仅带来食用麻烦,还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碍。骨骼染色图清楚地显示了鱼刺多寡的对比,有刺武昌鱼的骨架加肌间刺,线条显得密密麻麻,而无刺武昌鱼骨架舒朗,没有任何多余的小刺。
现在,不仅是武昌鱼,草鱼、银鲫、鲢鱼等淡水鱼的鱼刺调控研究也都各有进展,预计不久的将来,人们就可以吃上各类无刺家鱼。
消息一出,引发网友广泛讨论,脑洞也是大开:
虽然是比较大胆的想法,但是农参君梳理了过往的一些热门科研话题,发现科技正在逐步实现广大网友的美食自由。
比如荔枝,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夏季水果,虽然早在年就有农民培育出无核荔枝,但是种植难度极大,导致最后的成果率很低,无核荔枝虽好吃,但一荔难求。今年上半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无核荔枝催花和采前防裂防落技术。实验中,这两种技术能使无核荔枝的裂果率低于3.9%,落果率仅为4.6%,平均亩产超过1.1吨。相信很快,不仅一荔可求,还能吃到爽。
比如榴莲,有“一只榴莲三只鸡”的说法,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但榴莲本身的味道却劝退很多消费者,一些城市还明确规定严禁携带榴莲乘坐公共交通。今年7月份,位于泰国东北部的呵叻府培育出了一款无臭的榴莲。并且,这款无臭榴莲已经得到了认证标志,在试吃中还收获了好评。据说这款榴莲的口感比普通泰国榴莲的味道清淡很多,目前已在同府39个农场批量种植。这为榴莲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可能。
再比如猪肉,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之一,猪肉消费量长期占肉类消费比重60%以上,我国人均每年肉类消耗量60千克左右。在人口持续增长、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碳达峰”任务艰巨的新时期,如何兼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吃够肉、吃好肉已成为国家战略问题。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陈坚院士团队的“细胞培养五花肉制备关键技术”让无肉不欢者将来大口吃肉不再有顾虑。
细胞培养五花肉产品及菜品展示
细胞培养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农业技术,有助于优质动物源蛋白质的车间式生产,培养肉相对传统肉类来说,可以减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减少82%—96%的用水量,还可以避免传统畜牧业造成的忽视动物福利和滥用抗生素等各种问题。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有三个核心贡献:第一,提供差异性;第二,降低成本;第三,提供多元化风味。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在“质量兴农、科教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战略选择下,只有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夯实品牌树起来的基础。科技引领,从优质溢价到优质优价,再到优质平价,这才是品牌建设的星辰大海。
科技如何照进现实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人民消费需求的转变升级,对科技创新不断提出新要求。而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投身科研工作,以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回馈着消费者的期待。
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正影响着上游的生产者们。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让种植环节影响作物生长的温光水气热,由看老天爷脸色到全靠算法控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让作物生长更滋润,与之对应的是生产成本的下降及生产效率的提升。
而在收获后的销售环节,科技创新所引领的农业标准化,让更多产品打开电商销路新世界。在传统的农产品层层批发链条中,由于产业链条分散,上游农户往往缺乏采后商品化处理意识或能力,所带来的问题是农产品在上游的品牌化难度大,商业价值被压低。
在阿里西安产地仓,从西北各产区运来的苹果,在这里以阿里数农设计的分级标准,通过专门的仪器检测,这些苹果被快速进行分级,不同大小、不同品相及内部产生病变的苹果被快速识别出来,进入不同的生产线,再经由发货生产线发往各个流通渠道。
而腾讯所做的,是基于腾讯一物一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不可篡改性,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为优质农产品做品牌背书,同时依托腾讯积累的权威媒体矩阵为农产品做品牌营销。
农业渗透得更深、更透,让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推动。
但从品种到技术到产品,尽管科技覆盖面已经很大,要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居民餐桌上的美食,这中间仍存在不小的挑战。在我国,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置诸高阁,无法惠及广大农业从业者,商品规模化和产业化成为破局之道,只有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换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做到惠国利民。
基于此,元一智库成立了“北斗猩猩”团队,此项目旨在让“科技更好吃”,并遴选优秀的科学家,请他们推荐自己研发的优质产品,帮助他们做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明星科学家+明星产品”的“双品牌”模式,打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和“市场的最先一公里”,实现品牌溢价。
结语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因此,农业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实现我国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脱“看他人脸色”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
一项高价值的农业技术,既要有科技创新性,也要具备快速落地的潜力。这意味着它的学习和应用成本足够低,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和复用性足够强,可以借助规模化迅速摊薄成本,且产品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
无刺武昌鱼、无核荔枝、无臭榴莲......关于吃的想象空间有多大,科技发展的动力就有多大,市场对吃的需求,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的动力!
参考资料:
[1]华中农业大学:历时十年!“无刺”武昌鱼繁育成功
[2]中国食品报新闻:江南大学“细胞培养五花肉制备关键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3]字母榜:当码农不如种红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