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政治理由从来都是高大上

资治通鉴汉纪年汉献帝直接上译文:董卓认为崤山以东的军事联盟声势浩大,打算把京都由洛阳迁到长安进行躲避。公卿都不愿意,但没有敢说。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迁都,说:“高祖建都关中,共历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是十一世了。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百官都默不作声。司徒杨彪说:“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殷代盘庚迁都毫邑,就引起殷民的怨恨。从前关中地区遭到王莽的破坏,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阳建都,历时已久,百姓安乐。现在无缘无故地抛弃皇家宗庙与先帝的陵园,恐怕会惊动百姓,定将导致大乱。《石包谶》是一本专谈妖邪的书,怎么能相信使用!”董卓说:“关中土地肥饶,所以泰国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而且陇右地区出产木材,杜陵在武帝留下的烧制陶器的窑灶,全力经营,很快就能安顿好。跟百姓怎么值得商量,如果他们在前面反对,我以大军在后驱赶,可以让他们直赴沧海。”杨彪说:“动天下是很容易的,但再安天下就很困难了,愿您考虑!”董卓变脸说:“你要阻挠国家大计吗?”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大事,杨公所说的,恐怕是可以考虑的。”董卓不答话。司空荀爽看见董卓已很生气,恐怕他要伤害杨彪等人,于是和缓地说:“难道相国是乐于这样做吗!崤山以东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迁都,以对付他们。这正与秦朝和汉初的情况相同。”董卓怒气才稍平息。黄琬退下后,又上书反对迁都。二月,乙亥(初五),董卓以灾异为借口,上奏皇帝,免除黄琬、杨彪的职务。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背景:这段材料是董卓入京以后废黜汉少帝,立汉献帝,遭到各大家族的反对。袁绍曹操等组成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此为迁都背景。一、董卓为什么迁都?换个主场,董卓的地盘在西北,只有迁到长安,才是自己的根据地,才能更好的控制皇帝。洛阳的大家族太多,控制起来太吃力,各大家族根本调动不了。就像后来曹操接回汉献帝以后,迁都许昌。只有在自己的根据地才更安全。二、董卓迁都的理由:天命所归。董卓想迁都,但并没有出自己真正的权力心思,而是按照《石包谶》的说法,说汉朝建立以后,在长安十一帝,在洛阳十一帝,现在应该迁都长安,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真实的本意就是,到老子自己的主场,才能更好的收拾你们。三、杨彪反对的理由:为了稳定。杨彪明白董卓的权力心思,在洛阳的大家族都不想迁都。找什么样的理由呢?那就是迁都太折腾,不利民心稳定,可能导致大乱。这样的高大上的理由是最合适的。意思就是: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老百姓民心稳定,为了政治安全考虑。一个用天命所归,一个用民心稳定。都没有提到董卓迁都的真正心思,这就是政治哑谜,大家都在用高大上的理由来东拉西扯,就是不说本质的内容。搞政治的都明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就是权力心思的基本要求,如果你把对方的权力心思说出来,那就是撕破脸了,双方就没法谈政治了。不过结果很明显,董卓由军事支撑,实力强悍,在双方的交往中占据了上风。观古鉴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1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